•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润宝医疗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养生 » 中医常识 » 正文

    家庭护理:家人给做过器官切开手术的病人使用吸痰器吸痰的操作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16 08:36:36    浏览次数:283
    导读

    家庭护理:家人给做过器官切开手术的病人使用吸痰器吸痰的操作方法家庭护理:家人给做过器官切开手术的病人使用吸痰器吸痰的操作方法介绍准备工作吸痰器装置一套。治疗盘粗细适宜的吸痰管数根、连接吸

    家庭护理:家人给做过器官切开手术的病人使用吸痰器吸痰的操作方法
    家庭护理:家人给做过器官切开手术的病人使用吸痰器吸痰的操作方法介绍:
    准备工作:
    (用品)
    吸痰器装置一套。治疗盘:粗细适宜的吸痰管数根、连接吸痰管及吸引器导管与吸痰器主机连接好、纱布数块、棉签、压舌板、开口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消毒镊子、冲洗液、注射器、治疗巾、弯盘。
    (方法)
    1.吸引前先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吸引导管是否通畅。
    2.备齐用物,置床头柜,向患者解释。
    3.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并略向后仰。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将口启开,夹持吸痰管由口腔颊部插至咽喉部,乘患者吸气时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如口腔吸痰有困难时,可由鼻腔插入(颅底骨折患者禁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可由插管或套管内插入。
    4.插入吸痰管前,打开吸引器开关。但应放松T形管侧孔,待吸痰管插入气管一定深度时,立即按闭侧孔即可吸痰。吸痰时,吸痰管应自下慢慢上提,并左右旋转,以吸净痰液。防止固定一处或上下提插吸引而损伤粘膜。吸痰管取出后,吸水冲洗管内痰液,以免阻塞。关闭吸引器开关。
    5.一次吸痰不应超过15s(吸痰后清洁鼻腔、口腔)。同时检查粘膜有无损伤。每次吸痰均应更换消毒吸痰管。气管切开患者更应注意无菌操作。
    6.吸痰前后予加大吸氧浓度,吸痰前、中、后应观察生命体征,如有不适应停止操作。
    (注意点)
    1.贮液瓶内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吸入马达损坏机器。
    2.吸痰管每次用一根不可重复使用,以免感染。
    3.治疗盘内吸痰用物每日更换一次。

    吸痰器,电动吸痰器,家用吸痰器,便携式吸痰器
    1.构造主要由马达、偏心轮、气体过滤器、压力表和储液瓶组成。储液瓶是容量为1000ml的容器,还配有2根一次性使用吸痰管,一根软管(连接管路),相互连接。
    2.原理接通电源后,马达带动偏心轮,从吸气孔吸出瓶内的空气,并由排气孔排出,这样不断地循环转动,使瓶内产生负压,将痰吸出。
    3.操作方法
      (1)检查吸引器各部连接是否完善,有无漏气。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负压。一般成人吸痰负压约40-50kPa,小儿吸痰约13-30kPa,将吸痰管置于水中,试验吸引力,并冲洗皮管。
      (2)将病人头部转向护士,铺治疗巾于颌下。
      (3)插入吸痰管,其顺序是由口腔前庭→颊部→咽部,将各部吸尽。如口腔吸痰有困难时,可由鼻腔插入(颅底骨折患者禁用),其顺序由鼻腔前庭→下鼻道→鼻后孔→咽部→气管(约20-25cm),将分泌物逐段吸尽。若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时,可由插管或套管内插入,将痰液吸出。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先将口启开,再行吸引。

    如何使用吸痰器
    1操作方法
    吸痰前,先翻身、叩背5~10min,叩打胸背部,借助震动使分泌物松脱。操作者站于病人的左侧,加大吸氧浓度达2~3L/min来增加病人供氧量,连接吸引器做好准备工作,另一个助手或者家属站于患者的右侧,将右手食指、中指、环指同时按压于患者的喉结部,先旋转按摩数圈,然后向下按压1cm。这使大多病人都会出现咳嗽、吞咽反射,此时咽喉部会厌软骨张开,操作者应趁此机会将吸痰管平稳准确插入到气管,由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拉吸痰管,吸尽痰液。
    2优点
    本法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双人操作比传统的单人方法效果彻底,可以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全部吸出,并可减少呼吸道黏膜的损伤,有利于保障病人的呼吸畅通,防止窒息、肺部感染。(2)有利于病情康复和治疗,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而传统方法是单人操作,由于大多病人不配合,吸痰管也插不到主要位置,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不易被彻底吸出,肺部并发症产生几率高。(3)此方法对中、浅昏迷病人适应性大。(4)有效地避免了因呼吸道分泌物过多不易吸出,呼吸困难而行气管切开。因此降低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3注意事项
    使用该方法时应注意以下方面:(1)吸痰管粗细应适宜,吸痰过程中动作应轻柔,不可来回刺激,负压吸引不可过大,成人一般为0.04MPa,过大可损伤气道黏膜,一次吸痰不超过15s。(2)按摩喉结不可过重,以免损伤、压迫甲状软骨。(3)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刺激过大,易引起颅内压增高。老年人血管脆性大,可能加重病情,使脑出血量增多,易发生脑疝。(4)对深昏迷病人效果不佳。

    吸痰器-怎么预防气管炎、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若缓慢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多见。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将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一、外因:
    1.吸烟。
    2.感染因素。感染是慢支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为病毒和细菌感染。
    3.理化因素。如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的慢性刺激,常为慢支的诱发病因之一。
    4.气候。寒冷常为慢支发作的重要原因和诱因。
    5.过敏因素。
    二、内因:
    1.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
    2.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综合上述因素,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气道存在不同程度敏感性(易感性)的基础上,有一种或多种外因的存在,长期反复作用,可发展成为慢支。
    症状
    多缓慢起病,病程较长,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开始症状轻微,如吸烟、接触有害气体、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或变冷感冒后,则引起急性发作或加重。或由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演变发展为慢支。到夏天气候转暖时多可自然缓解。
    (一)咳嗽: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或分泌物积聚于支气管腔内均可引起咳嗽。咳嗽严重程度视病情而定,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从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
    (二)咳痰:由于夜间睡眠后管腔内蓄积痰液,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引起刺激排痰,常以清晨排痰较多,痰液一般为白色粘液或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
    (三)喘息或气急:喘息性慢支有支气管痉挛,可引起喘息,常伴有哮鸣音。早期无气急现象。反复发作数年,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可伴有轻重程度不等的气急,先有劳动或活动后气喘,严重时动则喘甚,生活难以自理。
    检查
    一、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晚期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二、呼吸功能检查:早期常无异常。发展到气道狭窄或有阻塞时,就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肺功能表现,。
    三、血液检查:慢支急性发作期或并发肺部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缓解期多无变化。
    四、痰液检查。
    治疗
    针对慢支的病因、病期和反复发作的特点,采取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在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应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应予解痉平喘的治疗。对临床缓解期宜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复发为主。应宣传、教育病人自觉戒烟,避免和减少各种诱发因素。
    一、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一)控制感染 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敏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较重病人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G、红霉素、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能单独应用窄谱抗生素应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二重感染或产生耐药菌株。
    (二)祛痰、镇咳 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以改善症状。迁延期病人尤应坚持用药,以求消除症状。常用药物有氯化铵合剂、溴已新、维静宁等。中成药止咳也有一定效果。对老年体弱无力咳痰者或痰量较多者,应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畅通呼吸道。应避免应用强的镇咳剂,如可待因等。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症,导致病情恶化。
    (三)解痉、平喘 常选用氨茶碱、特布他林(terbutaline)等口服或用沙丁胺醇(salbutamol)等吸入剂。若气道舒张剂使用后气道仍有持续阻塞,可使用皮质激素,泼尼松20-40mg/d。
    (四)气雾疗法 气雾湿化吸入或加复方安息香酊,可稀释气管内的分泌物,有利排痰。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亦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
    二、缓解期治疗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气功亦有一定效果,加强个人卫生,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的接触和吸入。耐寒锻炼能预防感冒。

    更多详情请咨询:021-66187008

     

    吸痰器相关搜索

    http://www.aibaoyl.cn/list.php?catid-215.html

     (文/小编)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aibaoyl.com/zyys/show-1506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43 second(s), 9 queries, Memory 1.5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