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学前沿 » 正文

第一晚效应失眠症治疗找到方向

发布时间: 2020-05-01 17:01:01      来源:http://健康报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本报讯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志力课题组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大脑内蛋白质多巴胺D2受体是调控觉醒行为的重要受体。该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有关睡眠、觉醒调节理论系统,为临床治疗

  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志力课题组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大脑内蛋白质多巴胺D2受体是调控觉醒行为的重要受体。该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有关睡眠、觉醒调节理论系统,为临床治疗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换床入睡难的“第一晚效应”顽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杂志》上。

  医学上把一些换床后无法入睡的现象称为“第一晚效应”。资料显示,全球1/3的人存在睡眠问题,其中不少人因经常出差不能在习惯的床上睡眠或入睡前情绪改变,深陷“第一晚效应” 痛苦之中,严重影响次日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多巴胺系统调控运动、情感、奖赏、认知等生理过程与药物成瘾关系密切,但人们对多巴胺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及机制认识非常有限。黄志力课题组研究人员曲卫敏、徐昕红等,运用作为实验用药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药,对小鼠进行多巴胺D2受体基因剔除,并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记录小鼠的睡眠过程,同时结合药理学等手段,解析了多巴胺D2受体在睡眠觉醒调控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与正常小鼠(野生型小鼠)相比,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的小鼠,活动期维持觉醒困难,睡眠量增加。为模拟人在新环境下(如出差住宿等)出现换床后失眠现象,即“第一晚效应”,研究人员更换动物居住环境,考察小鼠在新环境中的睡眠行为。结果显示,多巴胺D2受体正常的小鼠面对新环境刺激极为不习惯,入睡困难;而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的小鼠则“高枕无忧”,迅速入睡。

  上述研究表明,多巴胺D2受体拮抗药可缩短正常小鼠入睡潜伏期,可开发为缩短入睡潜伏期的有效药物,成为治疗“第一晚效应”的良方。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