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阐述了医疗卫生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健康是人
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并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为什么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极重要的体现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存在不平衡。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确实有实际困难,这需要有一个过程;有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并不低,但也没有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其原因就是这些地方的领导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当前城乡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极重要的体现。医疗卫生直接关系城乡人民的身心健康问题,而身心健康的人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生产力。
为什么说健康也是生产力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医疗卫生视为社会福利,属于消费开支。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都摆到末位,甚至未列到规划中,造成了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称的困境。现在如果再固守这种观点,同时代发展就不相适应了。我们知道,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人类社会已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是人才。所以,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由身心健康的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构成的。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才能形成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在人与技术这两个构成人才的基本因素中,人是技术的载体,居于主导地位。科学技术是人发明和掌握的,是为人服务的,没有人就没有世界上的一切文明成果,先进生产力也就更无从谈起。一个关心发展生产力的领导人,应当首先是关心群众疾苦,关心群众身心健康的人。
我们强调医疗卫生问题对保障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否认发展经济对保障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经济是解决医疗保障的基础。但是,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医疗保障解决不好,就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就是这样一种征兆。正因如此,中央强调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和全面协调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好。
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公民健康的两个思路
如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呢?主要是从“防”和“治”两个方面做工作。
首先是防,就是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教育就是向大众传播预防疾病保健知识和健康保健技能,增强防病保健意识,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生命质量。健康促进就是政府出台和改进有关健康的政策,改善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提高综合的保健服务水平,动员全社会参与促进健康的行动,保护和增进人的健康。这是一项花钱少,受益面广的利民工程。据统计,依靠先进医疗设备和先进药物只能使l7%的人得救,做好预防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使70%的人得救。预防的费用只是治疗费用的l/9,抢救费用的l%,在经济上是最节省的一种办法。因此,我们的祖先一贯重视“治未病”。预防是中华民族医疗卫生工作的光荣传统,世界卫生组织也把它定为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首选策略。
2007年初,为了保证、配合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安全举行,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卫生局在全市发起“健康奥运,健康北京”全民健康活动,对全市1000多万人口开展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一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许多居民开始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全市从上到下基本上转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做好了,一是可以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减轻国家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比如全国有Ⅱ型糖尿病患者4000万,每年每人的医疗费约9000元,有慢性乙肝患者2000万,每年每人的医疗费约20000元,仅这两种病的医疗费就有7600亿元。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都需要大量的医疗费用。如果我们的预防工作做好了,绝大多数疾病是可防可控的。二是每增加一个健康的人就增加一份生产力。我国患有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人约有数亿人。2005年人均产值是1600美元,增加1亿健康的人,每年就创造1600亿美元的产值,这是多么大的一笔社会财富。三是可以除陋习、树新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我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历史,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预防疾病的经验,养成了许多好的生活习惯。但由于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对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不能做科学的解释,至今在一些人身上还残留着迷信、不科学、不卫生的陋习,危害着人民的身心健康。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可以使人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树立科学文明的新风尚,使我们以高度文明的民族立于世界之林。
其次是治,就是使患病的人能及时得到良好的治疗,使人民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这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要靠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完成。同时,社会参与也是不可缺少的。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组织,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启动了医药卫生扶贫工程。目前,我们正在河北、河南、江苏、陕西、广东、贵州、内蒙古等省区的农村、牧区的90多个县进行医药卫生扶贫。总投资8000多万元,直接受益人口将达3000多万。通过这些试点,一是在全社会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扶贫济困”的精神,唤起企业家致富以后要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唤起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之情。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会转变成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物质力量。二是探索一种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负担能力的社会医疗保健模式。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以北京和成都市农村为例,首先按照国家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县(区)、乡(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并配备了与各级医疗职能相适应的医疗场所、设备和医务人员。其次,要建立起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急病抢救、监督检查机制和有关网络。最后,把医疗服务和药价降到与人民负担能力相称的水平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制定法规政策调节才能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当前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医药价格问题。不少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平价医院、减少医药流通中间环节、居民常用药品零差价、禁止不正当的收费等,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起了一些作用。笔者认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好的一项措施是实现中药现代化。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中医药为依托,中西医并重,用世界l%的医疗资源为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今天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中医药的研究和创新也获得了可喜的进展,我们如果把中医中药和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中药研制生产的现代化、产业化步伐,不仅可帮助一些边远地区的药农摆脱贫困,而且可以扶持我国的中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不仅将对l3亿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也将对世界人民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医疗卫生无论是作为一种产业,还是作为人类战胜疾病的必需品,都不是一种单纯的消费。作为产业,它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能够提高就业率和帮助药农脱贫致富的产业;作为医药,它可以使广大民众免受疾病的折磨和摧残,保护人民的健康。总之,对国家来说,人民的身心健康是重要的生产力,是强国之基。重视和关心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问题,保护人民的身心健康,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检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块试金石。(王彦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