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做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发布时间: 2021-08-19 14:37:23      来源:http://来源:光明日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围绕着“看病难、看病贵”,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总量不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千人口执业

    围绕着“看病难、看病贵”,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总量不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还有较大差距,仅与中等收入国家接近;

    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2010年,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4.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3.9%,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农村卫生队伍尤其薄弱;

    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医务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人员多集中在城市和东部地区;

    与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加强吸引和稳定基层卫生人才的保障措施。

    人才问题,已成为深化医改的“瓶颈”。突破“瓶颈”,医学教育必须改革,必须应对医改和医学发展新趋势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在近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只要是医改需要的,医学教育就要努力做好;只要是有利于医改的,医学教育就要积极探索实践”,表达出教育系统助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的决心。

    从“守门人”入手

    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2010年发表了国际上20位著名医学教育家联合撰写的《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文章提出,当前,医学正酝酿着新的革命,引领变革主要基于社区的健康促进工作。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成为这场新变革的核心。

    全科医生是指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守门人”是国际医学变革核心,同时也是我们的短板。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

    另一方面,我国医学教育层次多,多种学制并存,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在校医学生缺乏系统规范的临床能力训练过程,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诊治工作,致使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难以取得群众的普遍信任。不少应在基层解决的健康问题却“小病大看”,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和大医院规模过度扩张,使“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难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必须从“守门人”入手。

    如何培养“守门人”

    国务院2011年7月印发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无论在量还是质上,国家都对“守门人”提出要求,那么,如何在目标期内完成全科医生的培养任务?

    从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来看,一个着眼于长远的全科医生“5+3”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确立,同时,若干个着眼于改善现状的过渡期措施也开始紧急实施。

    所谓“5+3”人才培养模式,即全科医生培养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从2012年开始,我国将逐步把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规范为“5+3”。同时,对目前全科医生培养采取的“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途径今后也将逐步过渡到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统一途径。另外,还将统一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方法和内容,统一全科医生执业准入条件,统一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 

    与此同时,为缓解全科医生当前基层急需与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的矛盾,一系列过渡性措施相继实施。从2010年起,教育部、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连续3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本科毕业生。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66所高校已招录免费医学生1万余人。同时,加强对在校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毕业后具有全科医学意识和基本能力奠定基础。另外,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还密切合作,进行全职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等等。

    应对“当务之急”

    解决“人才短缺、技术薄弱”是当前医改的当务之急。医学教育改革必须应对“当务之急”。

    除了全科医生,当前,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公共卫生、护理、药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人才缺口大。对此,教育部门“十二五”期间在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的前提下,引导有关医学院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扩大紧缺人才招生和培养规模,增加人才供应量。卫生部也在2011年起实施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目标是到2015年培训各类急需紧缺人才37万人。

    当前,医改正在探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一制度将建立起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不仅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可靠途径,也是培养其他专科临床医生的必经阶段。严格规范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可使医学生转变为素质能力有保证的合格医生,让人民群众满意,其中德才兼备的医生有潜力成长为未来的学科领军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有效缓解“看病难”。建立这一制度,是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目前,卫生部、教育部正协同多个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另外,两部门还在早些时候启动了“卓越医生培养计划”。

    为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还要强化质量评价,积极推进医学教育认证工作。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与医生职业准入资格制度相衔接,促进学校教育与卫生用人部门的紧密联系。教育部将“以评促建”,2020年完成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并建立起与国际质量标准实质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另外,医学教育改革还必须着眼于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这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杰出人才,事关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的科技突破,事关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制高点的抢占,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都意义重大。

    当然,作为质量工程中永恒的话题——道德教育,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医学教育改革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关爱他人、珍重生命的人文精神,最终培养出一批批卓越医生。(本报记者 王庆环)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