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张君平:能献血说明身体好

发布时间: 2021-07-28 09:20:34      来源:http://来源:文汇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图片作者冯晓瑜 至今已在上海献血五十五次,每隔一天就到上海市血液中心做一次志愿服务 张君平“能献血说明身体好”   35岁的张君平有3套时间表。一套是超市理货的“工作时间表”,做一休一,月薪170

  • 图片作者:冯晓瑜

  •  

    至今已在上海献血五十五次,每隔一天就到上海市血液中心做一次志愿服务 张君平:“能献血说明身体好”

      35岁的张君平有3套时间表。一套是超市理货的“工作时间表”,做一休一,月薪1700元;另一套是“志愿者时间表”,在工作的轮休时间到上海血液中心担任志愿者,同样做一休一,没有任何报酬;最后一套是“献血时间表”,每28天献一次血。

      已经在上海无偿献血55次的张君平,看上去面色红润、笑容可掬。她相信,只要把这份“事业”坚持下去,她将拥有成百上千个“血缘亲人”。

      

    初次献血源于一场意外

      张君平的丈夫在敬老院工作,儿子今年11岁。为这孩子,夫妻两个吃过不少苦。

      “孩子在3岁前身体非常不好,4个月大时打过一次疫苗,几天后嘴唇和手指忽然发黑。”张君平被吓得六神无主,抱起孩子就往医院冲,“遇到好心的出租车司机,连闯了几个红灯把我们送到医院。进了抢救室,小孩已经翻白眼了。再晚一会儿,不知会发生什么。”

      回想起十多年前的意外,张君平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孩子被抢救了回来,但有后遗症,遇冷就发烧,动不动就要往医院送,3岁以后才好一些。”经此一劫,她决定努力回报社会的帮助。

      在这种心境下,她第一次走上献血车。

      “我从小胆小怕疼,直到现在都害怕打针,10岁那年拔牙,哭得昏天黑地。”但在献血车上,她对疼痛的恐惧消失无踪,“第一次献血,有的人会感到有些不舒服,我一点反应都没有,完全不痛苦。”自己的血也许能救下别人一条命,想到这里,张君平感到“很幸福”。

      后来她和丈夫搬到上海生活。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集中,诊疗水平发达,吸引了许多外省市病人前来看病。大量的用血需求,让血库库存紧张。了解到这些情况,张君平上网搜索献血途径,“摸”到了上海市血液中心的大门,从此,献血和志愿者服务逐渐成为她人生无法割舍的“事业”。

      

    献血“达标秘笈”:吃粗粮、多运动

      最初的献血经历充满挫折,张君平经常因为体检不合格被拒之门外。

      “什么指标出了问题,要怎么样做到达标?”焦虑之中,张君平遇到了她后来的“献血导师”陈泽人。

      59岁的台湾人陈泽人,已经连续9年蝉联上海市献血冠军。他曾在台湾地区献血610袋,来到大陆工作后又献出了204袋成分血,折合16万3千多毫升全血,相当于他自身血量的34倍。

      陈泽人向张君平“传授”了一些“达标要诀”:想提升血小板含量,多吃粗粮;想增加白细胞,多运动。再次体检,张君平顺利“通关”,看到报告,她“像中了彩票一样激动”。那一次,她献出了260毫升的成分血。

      献血分为献全血和成分献血两种。“从人体采集到采血袋的血液叫做全血,包含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输血者的血液被血液分离机分离,单独采集某一种成分,把其他成分回输给捐献者,这是成分献血。最常见的成份献血是机采血小板,需要比较专业的设备,必须到血液中心。”

      一次次往来血液中心,张君平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自己开车去献血,体检通常不合格;换乘公交,到站后还要走上20分钟,反倒合格了。

      对于“献血有害健康”的论调,张君平坚决表示不同意。“正常人体在捐献血小板2到3天后,能够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健康人单采血小板,间隔期是28天。在国外,这个间隔期只有14天。7月1日起上海也会执行14天的献血周期。”

      “能够献血,说明我很健康,身体的代谢功能比较好。”张君平说,“以前妈妈和婆婆经常唠叨,怕我年轻时献血太多,老了身体不好。现在我身体越来越好,她们也就不再反对我了。”最初,张君平每次献血只能献单份260毫升血浆,现在她的身体水平已经可以一次献双份520毫升血浆,这也被她看成“身体越来越好”的一个依据。

      

    募血,常被拒绝但还在坚持

      大巴司机袁中挺在血液中心献了十几次血,他和张君平一样,工作之余经常到血液中心当志愿者;另一位志愿者,患有甲亢不再能献血,却仍然坚持到中心做服务。这些人,都是上海市血液中心服务总队的成员——自己献过血,才懂得献血的流程,能回答献血者的咨询,劝募才有底气。

      医院病人用血,单靠社会的无偿献血无法满足。外地病人到上海看病,需要用血时不能从当地血库调血,如果上海的血库没有库存,就只能指望家属献血。据张君平观察,大约有一半的人对此并不理解。“有些人情绪很大,要耐心劝慰;有些人各项指标都合格,到中途就消失了。”

      除了在血液中心服务状况百出的献血者,志愿者们还得跟随献血车外出“募捐”,对象是18到55周岁、随身携带着身份证件的市民。很多时候,不等志愿者说完一句“你好,我们血库紧缺,请献爱心”,人们就已逃之夭夭。

      “半数以上是被拒绝的。”经常遭遇白眼,使一些志愿者失去了主动招募的耐心,只为有献血意向的人提供咨询。“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他们遭遇了更频繁的拒绝:“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是拿着别人献的血去卖钱呢”、“凭什么大家义务献血,还要到医院花高价买血”……

      “献血无价,采血有价。”张君平说,每献一次成分血,就要用掉一套全进口的一次性血液体外分离机,设备成本就要耗费800多元。

      本报见习记者 李上涛 记者 钱蓓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