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金刀子改行研发电子伤票

发布时间: 2021-07-20 21:40:19      来源:http://来源:解放日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连平,1955年10月出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国防发明专利20项,3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军队空白。   本报记者张骏通讯员孙燕刘健 “远程协议

连平,1955年10月出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国防发明专利20项,3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军队空白。 

   
  本报记者 张骏 通讯员 孙燕 刘健

    “远程协议”、“射频识别”、“数据嵌入”……和南京军区第85医院副院长、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连平聊天,常能从他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词。这些都很难让人联想起,他曾经做过21年骨科大夫,技术好到被人称作“金刀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然而,为让远在万里的士兵能在 “黄金时间”内得到及时治疗,连平把自己关进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白手起家开始研究远程医疗。回忆起16年前“改行”的决定,他不觉得自己是一时头脑发热:“风险是很大,手术刀放下三五年,可能再也拿不起来。可是,总要有人去做。”

    经过连平团队不懈努力,一套全新的战场救治模式——“野战单兵搜救系统”研发成功。

放下“金饭碗”坐上“冷板凳”

    一名战士中弹,滚落到2米多深的壕沟里。他轻按左肩按钮,呼救信号瞬间发送出去。战地救护人员点击手持机,伤员姓名、部别、病史、血型、伤情及目标方位等信息一目了然。3分钟后救护人员完成精确搜救,将伤员送至野战手术室……连平解释着他的战场救治模式。据说,这一搜救体系从按下按钮到手持机收到信息,理论上只需0.4秒,加上人的反应速度,通常只需一两秒就能发现伤员,属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标志着我军战场有了自己的“黑匣子”。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已过不惑之年的连平当初为何“转行”?他说,自己是被一些电视镜头震撼了——海湾战争中,美军开展远程医疗,让身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本土专家为前线伤员诊断、治疗、做手术,大大降低了伤亡率。那时,我国远程医学刚起步,军队研究应用尚属空白,驻守边远地区、海岛上的战士甚至因阑尾炎这样的寻常毛病丢了性命。这让连平感到外科医生“有力无处使”。

    远程医学是医学与信息学相互交叉的新型学科,需要医学专家与计算机专家“联姻”。医学专家进入该领域,等于放下 “金饭碗”坐上“冷板凳”,连平却打定主意要做这第一人。

    刚踏入陌生领域的连平,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他啃下了30多本计算机、通信和军队信息化建设专业书籍,查阅了近千篇中外文献,写下近百万字读书笔记。他常感慨:那几年,相当于自学了计算机专业本硕课程。他到处拜师,遇到难题不管白天黑夜都会打电话请教,把“老师”们也折磨得够呛。

连续攻关研制 “电子伤票”

    1997年,全军医药信息学大会在河北召开。连平展示自己研发的远程会诊系统。两个月后,他意外接到全军远程医疗系统技术论证会通知。这次,他的研发成果一举取得立项许可,被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他研发的系统也在全军得到推广应用。1999年,“全军远程医学研究开发基地”的牌子挂在了他的实验室门口。

    2000年1月23日,一台高难度的综合性手术,在第85医院7号手术室进行。来自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王玮教授一边手术一边讲解,画面与声音同步传输到千里之外的第404医院……这是我军第一次成功实施的远程医疗教学。

    在连平的设想中,战场救护体系是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网络体系。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战士身上的“电子伤票”。

    什么是“伤票”?留意过战争片的可能知道,战士身上保存着一张纸,上面记录着姓名、单位、血型等基本信息,一旦受伤,一线救护人员将急救情况写在“伤票”上,受伤战士连同“伤票”被送到后方,野战医院根据“伤票”记录继续治疗。

    但纸质 “伤票”有个致命缺点,易损毁,遇水浸湿则字迹难辨。连平决定把这块单独拿出来进行攻关。他带着攻关小组下部队调研,先后到中科院、北京大学、军事科学院等数十家军地科研单位了解相关高新科技发展现状、寻求技术支持,并积极建议总部立项。2008年,由他牵头研制的“电子伤票”系统投入生产,正式装备部队,成为我军历史上首次配发部队的卫生信息技术装备。

一年202天出差下部队

    按理说,难题已攻克,各种奖项冲他涌来,连平可以稍事休息了。可他似乎比以前更忙了。

    “这个系统,是要拿来给前方战士用的。”连平带着他的团队开始频繁下连队,探究和改进不同环境下搜救系统的运作。去年春夏之交,他们驻扎到东海某海域,开始实施海上伤员搜救的研究。为了准确检测漂浮在海面上的传感器,他们租用民船驶向深海。风高浪急,民船随波起伏,时间久了,人都吐得快虚脱了。连平极力克服身体不适,在船上守了一昼夜,成功掌握了对海面漂浮伤员传感器实施感知搜救的一系列数据。

    刚研究出“电子伤票”那会,连平带着团队在闽南山区参加部队演习。每天乘着三轮车往返于驻地和训练场,途中颠簸起伏,他却自得其乐。

    去年一年,连平为磨砺他的搜救系统,出了几十趟差,有202天是在出差下部队中度过的,全年行程4.2万公里。

    8小时之外,连平每天都在加班。只要是探索未知领域,他便甘之若饴。他说,“和自己赛跑,其乐无穷”。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